一件合適的內衣,不僅是日常穿搭的基礎,更是關乎女性舒適、自信與健康的關鍵。然而,許多女性時常面臨空杯、壓胸、肩帶滑落或下圍勒痕等困擾,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都指向同一個核心——不正確的內衣尺寸。體重變化、生理週期、懷孕哺乳等因素,都會讓我們的身形悄悄改變,使得曾經合身的內衣不再服貼。
本篇文章將爲您提供一套最詳盡、最完整的內衣尺寸測量與換算指南,帶您從零開始,一步步解讀身體密碼,找到那件能完美襯託您胸部大小、給予最佳支撐、適合自己的內衣。
為什麼正確的內衣尺寸如此重要?
選擇錯誤的內衣尺寸,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對身體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。
影響健康與胸型:過小的內衣會壓迫乳腺組織,影響血液循環,長期可能導致胸部變形、外擴甚至下垂。過大的內衣則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撐力,同樣會因地心引力而加速胸部韌帶的鬆弛。
引發身體不適:過緊的下圍會造成胸悶、呼吸不順;不合適的罩杯或肩帶設計,則會將胸部的重量不當分配到肩頸,引發慢性痠痛與姿勢不良,嚴重影響穿著的舒適性與舒適感。
破壞外觀與自信:不合身的內衣會讓衣服底下出現尷尬的勒痕,或造成胸型看起來不自然。當您需要不斷調整移位的內衣時,自信心也會大打折扣。
內衣尺寸的基礎:解讀標籤密碼
在學習測量之前,我們首先要理解內衣標籤上數字與字母的意義。一個完整的胸圍罩杯尺寸,例如「胸圍75cm C罩杯」或「34C」,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:
數字 (如下圍尺寸):代表您的「下胸圍尺寸」長度,也就是胸部下緣繞身體一圈的圍度。這是內衣提供穩定支撐的基礎。台灣常見的標示方式有日規的公分制(如70, 75, 80)和美規的英吋制(如32, 34, 36)。
英文字母 (如內衣罩杯尺寸):代表您的「罩杯大小」,它是由「上胸圍」與「下胸圍」的差值計算而來,反映了乳房的體積與飽滿度。
精準測量:找到妳的黃金數字
測量是找到合身內衣的第一步,也是最關鍵的一步。請準備一條沒有彈性的軟布尺,並遵循以下建議,以獲得最準確的數據。
測量前的準備
最佳時機:避免在生理期前或生理期間進行測量。此時荷爾蒙波動會導致胸部腫脹,測得的尺寸可能會偏大。這是學習怎麼量胸圍尺寸的第一步。建議在生理期結束後一週左右,身體狀態最穩定時測量。
正確穿著:為了避免誤差,建議裸身測量。如果感到不自在,可以穿著一件最薄、無襯墊、無鋼圈的內衣。
保持自然:測量時身體自然站立,保持平穩呼吸,不要刻意憋氣或挺胸。
測量步驟
測量下胸圍 (Underbust):將軟尺水平地環繞您的胸腔底部,也就是乳房下緣的肋骨處。確保軟尺前後都保持水平,並且緊貼皮膚,但不要過緊以致陷入肉中。記錄下這個公分(cm)數值,瞭解胸圍怎麼算的第一個數據就完成了。
測量上胸圍 (Bust):測量上胸圍有兩種建議姿勢,您可以都嘗試後取最大值,以確保罩杯容量足夠。除了傳統的皮尺,部分內衣品牌也開始提供創新的測量服務,例如透過手機掃描身體數據或掃描qrcode連結至線上工具輔助測量,但使用皮尺的胸圍測量方法仍然是最直接且準確的方式。
站直測量:身體站直,將軟尺水平環繞上胸圍下胸圍的最豐滿處(通常是乳頭BP點的位置)。確保軟尺與地面平行,不要過度拉緊而壓迫到乳房。
彎腰測量:身體向前傾斜約45至90度,讓乳房自然下垂。此時同樣將軟尺水平環繞BP點進行測量,這就是內衣尺寸量測的關鍵。這個姿勢能測量到更完整的乳房體積,對於胸部較柔軟或有下垂情況的女性尤其重要。
罩杯與下圍換算:從數字到尺寸
取得上下胸圍的公分數值後,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內衣尺寸換算,得出您的內衣尺寸了。
第一步:確定下圍尺寸
根據您測量出的下胸圍公分數,對照下方的胸圍尺寸對照表找到對應的內衣下圍尺寸。
下胸圍測量範圍(cm)與胸圍範圍對照表
內衣下圍尺寸 (日規/美規)
63 – 67 cm
65 / 30
68 – 72 cm
70 / 32
73 – 77 cm
75 / 34
78 – 82 cm
80 / 36
83 – 87 cm
85 / 38
88 – 92 cm
90 / 40
93 – 97 cm
95 / 42
98 – 102 cm
100 / 44
第二步:計算罩杯大小
罩杯的計算公式非常簡單:
罩杯尺寸 = 上胸圍 (cm) – 下胸圍 (cm)
將計算出的差值,對照下方的「罩杯尺寸表」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品牌對於罩杯差值的定義可能會有1-2公分的細微差異,這個罩杯對照表提供了一個最通用的參考範圍,是罩杯測量與尺寸換算的重要依據。
上下胸圍差值 (cm)
對應罩杯
約 10 cm
A 罩杯
約 12.5 cm
B 罩杯
約 15 cm
C 罩杯
約 17.5 cm
D 罩杯
約 20 cm
E 罩杯
約 22.5 cm
F 罩杯
約 25 cm
G 罩杯
約 27.5 cm
H 罩杯
選擇範例
假設一位女性測量尺寸結果為:
下胸圍:74 cm
上胸圍:88 cm
下圍尺寸:74 cm 落在「73 – 77 cm」區間,對應的下圍尺寸為 75 / 34。
計算罩杯:88 cm (上胸圍) – 74 cm (下胸圍) = 14 cm。
罩杯尺寸:14 cm 的差值最接近「15 cm」,屬於 C 罩杯 的範圍。
最終尺寸:綜合起來,她的建議內衣尺寸為 75C 或 34C。
姊妹尺寸的奧祕:尺寸缺貨時的聰明選擇
當您心儀的款式正好沒有您的尺寸時,「姊妹尺寸」(Sister Sizes)就能派上用場。姊妹尺寸指的是罩杯容量相同,但下圍和胸罩尺寸標示不同的內衣尺碼。
其換算原則非常簡單:
「下圍大一碼,罩杯小一級」:例如,75C 的姊妹尺寸是 80B。
「下圍小一碼,罩杯大一級」:例如,75C 的另一個姊妹尺寸是 70D。
這三種尺寸(70D, 75C, 80B)的罩杯「容量」是幾乎一樣的,主要差別在於下圍的鬆緊度。當您試穿原尺寸覺得下圍太緊時,就可以試試看下圍大一碼、罩杯小一級的姊妹尺寸。
內衣替代尺寸表
原始尺寸
下圍減一碼,罩杯加一級
下圍加一碼,罩杯減一級
70B
65C
75A
75B
70C
80A
75C
70D
80B
75D
70E
80C
80B
75C
85A
80C
75D
85B
80D
75E
85C
超越尺寸:挑選完美內衣的藝術
數字只是起點,真正的完美貼合還需要考量更多細節,例如不同的內衣款式,像是鋼圈內衣或無鋼圈內衣,其胸罩版型與不同內衣品牌的設計都會影響最終的舒適度。
務必親身試穿:不同品牌、不同款式的內衣,即使標示相同尺寸,版型也可能大不相同。試穿是確保合身的不二法門。
認識自己的胸型:胸型會影響內衣的選擇。例如,胸部外擴的女性適合側邊包覆性強的款式;上胸無肉的女性則可以選擇下厚上薄的罩杯來增加豐滿感。
運動內衣的選擇:運動內衣的尺寸標示常為S, M, L,其選擇更注重支撐與包覆性。請務必參考品牌提供的尺寸對照表,並根據您從事的運動強度來選擇合適的支撐等級。
常見問題 (FAQ)
Q1: 為什麼我量的尺寸跟實際穿起來的感覺不一樣?
A1: 這種情況很常見。原因可能包含:(1) 不同品牌的版型差異;(2) 您的胸型與該款內衣的剪裁不符;(3) 每個人對鬆緊度的偏好不同。您測量出的胸圍數字與胸圍數值是最佳的「起始點」,最終仍需透過試穿來找到最舒適的款式。
Q2: 胸部不對稱(大小胸)該如何選擇尺寸?
A2: 應以較「大」那一側的乳房為基準來選擇罩杯尺寸,確保它有足夠的空間被完整包覆,避免壓迫。較小的一側,則可以利用活動式襯墊(水餃墊)來填補空隙,讓兩邊看起來更對稱。
Q3: 測量胸圍時,身體需要彎腰嗎?
A3: 建議可以站直和彎腰45度兩種姿勢都測量。特別是在裸身測量時,彎腰可以讓乳房自然集中托出,測得更完整的上胸圍數據,這對於胸部較柔軟或豐滿的女性尤其重要,能避免選到過小的罩杯。
Q4: 什麼是「大B小C」?
A4: 這是一個俗稱,用來形容罩杯容量介於B和C之間的胸型。如果您穿B罩杯覺得有點壓胸,但穿C罩杯又有點空,就可能屬於這種情況。此時,您可以嘗試利用「姊妹尺寸」來尋找更合身的選擇,例如試試看下圍小一碼、罩杯大一級的尺寸。
Q5: 內衣應該多久更換一次?
A5: 內衣的壽命會因穿著頻率和洗滌方式而異。一般來說,當您發現內衣的布料彈性疲乏、肩帶鬆弛、鋼圈變形,或背扣已經扣到最裡面一格仍然感覺鬆動時,就表示這件內衣的支撐力已經下降,是時候更換了。通常建議3-5件內衣輪流穿著,壽命約為一年左右。
總結
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內衣尺寸,是一趟探索身體的旅程。請記住,我們的身體並非一成不變,定期(建議每半年到一年)重新測量胸圍尺寸與罩杯尺碼,是維持穿著舒適與胸部健康的良好習慣。掌握「精準測量(step1)、正確換算(step2)、親身試穿(step3)」這三大原則,您就能告別不合身內衣帶來的種種困擾,享受被溫柔承託的自在與美麗,由內而外散發自信光彩。
資料來源
內衣尺寸對照表:罩杯測量及換算方法
3步驟計算正確罩杯大小,內衣尺寸換算一次看
尺寸挑選攻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