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 考古现场

经过最初的考察,专家们认定此处墓地属于西周时期。而此次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了2010年,总共发掘了8000多平方米的面积,发掘墓葬191座,在其中出土了两千余件文物。然而,这还不是该墓葬群的全部,其总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,共有300余座墓葬。

02

考古队在最先发掘出的一、二号大型墓葬中,共清理出包括数十件国宝级文物在内的漆木器、陶器、青铜器和玉器等14000余件。其中,在一号墓中清理出了八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,经过对这些铭文的解读分析发现,这些青铜器是倗伯为自己打造的。而所谓的“倗伯”则是西周时期被周天子分封于此的伯爵,一个叫做“倗”的人。

▲ 出土的陶罐等文物

令考古专家们感到惊奇的是,二号墓的陪葬品明显多于一号墓,这几乎在我国所有的封建王朝中都是越礼之举,更何况是礼乐还未崩坏的西周之时。随后,其中又出土了周王室宰相所赠送的青铜鼎,因此他们推测“毕姬”的“姬”很有可能是周天子的“姬”,倗伯的夫人很可能是由周朝皇室成员甚至是周天子的女儿下嫁。

在二号墓中,专家们又发掘出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鼎,其上刻着“倗伯乍毕姬宝旅鼎”,这是一件倗伯为毕姬打造的青铜鼎。经确认,这一、二号墓葬的主人为西周时诸侯之一的倗国国君“倗”及其夫人“毕姬”。

▲ 倗伯乍毕姬宝旅鼎

03

在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到第5天时,有考古队员在一号墓也就是“倗伯墓”中的泥土里发现了红色的痕迹,定睛一看居然是丝织品!这可是极其难遇的考古文物,丝织品并不如青铜器、瓷器和陶器等物品那么容易保存,更何况这次发现的还是3000多年前的丝织品!

由于山西省的考古专家们并没有关于丝织品的发掘经验,经研究后决定先停止发掘工作、退出古墓,立刻向西安和北京的专家们求援。在赶来的西安和北京的专家指导下,从两层淤土之间共提取出大约10平方米的丝织品。

▲ 倗伯墓鸟瞰图

经鉴定,这件丝织品正是《周礼》和《仪礼》中记载的西周时用来遮盖棺材的“帏荒”,过去只存在于史料之中,如今正是其首次出土。这件由两幅布横拼而成的“帏荒”是中国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时代最早、保存最好,并且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,为研究周朝时的宗法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。

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时,我国曾在横水地区出土过一件周朝诸侯国晋国的青铜器,被保存于上海博物馆,因而横水地区被认为是晋国的统治范围。而此次发掘的从未曾出现于史料记载的倗国的古墓,解答了那件青铜器上的铭文:“晋侯令追于倗休又禽”。其实这也是考古的意义所在,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和探索,能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和人文风貌,而文化传承更是一个民族的力量源泉。

结语

唐朝时的诗人刘禹锡曾作《乌衣巷》一诗: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 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在时间的流逝下,周王朝与其诸侯国现在也不过是古墓中的尘土,沉睡于横北村村民的脚下,一如那飞入百姓家的燕子。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墓葬出土的文物里管中窥豹,看见3000年前周朝的辉煌显赫。

参考文献:

《荀子·儒效》

《乌衣巷》

《山西倗国墓地考古发掘报告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