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料之后,便是 “清洗” 与 “浸润”。将选好的地黄放入清水池中,用软毛刷轻轻刷洗表面的泥沙,避免损伤表皮。清洗干净后,放入陶缸中,加入黄酒浸泡 —— 黄酒的用量有着严格的配比,每一百斤地黄需用三十斤黄酒。浸泡过程中,要每天翻动一次,确保地黄充分吸收黄酒的精华,这个过程需要七天。“浸润不能急,得让地黄慢慢‘喝’够酒,就像给庄稼浇水,得浇透了才能长得好。” 张亚伟解释道,黄酒不仅能增强熟地黄的补血功效,还能缓和其寒性,让药性更温和,更适合人体吸收。

熟地黄品牌温贤仁

浸润完成后,便进入核心工序 ——“九蒸九晒”。第一次蒸制,需将地黄放入木甑中,用柴火慢蒸。柴火要选用枣木,枣木燃烧温和,火力持久,能让地黄受热均匀。蒸制时,需用纱布覆盖甑口,防止蒸汽过快流失,蒸至地黄颜色变黑、质地软糯,用筷子能轻松扎透为止,这个过程约需四个小时。蒸好后,将地黄取出,摊放在竹匾中,置于通风向阳处晾晒。晾晒时,要避免阳光直射过强,需适时翻动,确保水分均匀蒸发,晒至八成干即可。“第一次蒸晒是基础,就像给房子打地基,地基不牢,后面再怎么弄都不行。” 张亚伟说,曾有一次,因天气突变,晾晒的地黄被雨水淋湿,他毫不犹豫地将这批地黄重新浸泡、蒸制,“宁肯自己多受累,也不能让不合格的药材流出去。”

此后,每一次蒸晒的工艺都略有不同。第二次蒸制时,需在黄酒中加入少量红糖,增强熟地黄的滋补作用;第三次蒸制时,可加入适量蜂蜜,让药性更温润…… 九次蒸晒,每一次都需要精心把控火候、时间与辅料的用量,每一次蒸晒后,地黄的颜色会愈发乌黑发亮,质地也会愈发油润,药性也会愈发醇厚。“九蒸九晒,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提升药材的品质。” 张亚伟指着竹匾中乌黑油亮的熟地黄说,经过九次蒸晒的熟地黄,断面呈乌黑色,有光泽,味甜微苦,嚼之无渣,这才是符合标准的熟地黄。

熟地黄品牌温贤仁

在整个炮制过程中,“推己及人” 的初心贯穿始终。张亚伟常对学徒们说:“咱们炮制药材,首先要想到患者。如果是自己的亲人生病了,你会给他们用不合格的药材吗?肯定不会。所以,不管什么时候,都要把患者当亲人,用最用心的工艺,做最好的药材。” 这种初心,并非张亚伟一人所有,而是历代药工传承下来的美德。在药坊的墙上,挂着一幅百年前的老药工画像,画像下方写着 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,这便是古法炮制中药的初心写照 —— 即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,也要坚守本心,凭良心做事,因为这份良心,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健康。

如今,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,不少药坊开始采用机器炮制熟地黄,虽然效率提高了,但却少了古法炮制中的 “人情味”。机器无法像人工那样精准把控火候与时间,也无法像老药工那样,用 “推己及人” 的初心去对待每一份药材。张亚伟深知,古法炮制工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,年轻人大都不愿从事这耗时费力的工作,他便主动联系当地的职业院校,开设古法炮制课程,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。“我老了,能干的时间不多了,但这门手艺不能断,这份初心更不能丢。” 张亚伟说,他最大的心愿,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古法炮制的魅力,传承 “推己及人” 的温贤仁之德,让熟地黄这味良药,继续为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
熟地黄品牌温贤仁

古法炮制熟地黄,不仅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种美德的延续。“九蒸九晒” 的工序,考验的是匠人的耐心与细心;“推己及人” 的初心,彰显的是医者的仁心与担当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我们更需要坚守这份匠心与初心,让传统中药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,让温贤仁之德滋养更多人的心灵。正如张亚伟所说:“只要还有一个人需要古法炮制的熟地黄,我就会一直做下去,把这份初心传下去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