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希望之聲2021年4月18日】(編輯:何梓涵) 在敦煌石窟北魏第二五四窟中,繪刻了一幅精彩的“屍毗王割肉貿鴿”的本生故事畫。
本生故事畫是指釋迦牟尼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,依據佛教靈魂不滅,因果報應,輪迴轉世的思想,釋迦牟尼前生要經過無數次的善行轉世,最後才能成佛。
故事發生在古印度,有一個國王名叫“屍毗”。他的國家土地肥沃,人民豐衣足食。屍毗王心向佛法,發誓救護一切眾生,證菩薩道。帝釋天得知後,想要試試王的誠心,就命令毗首羯摩天變成一隻鴿子,帝釋則變成大鷹,兇猛地緊跟在鴿子後方,窮追不捨。
鴿子一路驚慌地飛到屍毗王座前請求保護。同時鷹也緊追而至,要王交出鴿子。屍毗王見狀,不肯交出鴿子,反而勸大鷹不要殺生,但是大鷹卻說:“國王您說要救度一切眾生,但是今天如果您斷絕了我的食物,我同樣也活不下去。難道,我就不屬於一切眾生嗎?”
屍毗王道:“此言有理,我不能救一命害一命。凡是生命我都要救。我可以用其它食物給你充饑。”大鷹又說道:“我只吃新鮮血肉,其它一概不能下咽。”屍毗王暗自思忖:自己立誓戒殺生,只能用己血肉。於是屍毗王立即抽刀而出,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塊肉,交給老鷹,用來交換鴿子的性命。
此時大鷹又開口說道:“國王您應當平等對待眾生,我雖然屬於畜生道,於理也不應偏頗;您若想用此肉來換取鴿子的性命,是否應該用秤子秤看看兩者的重量有沒有相等?”屍毗王便叫旁人拿秤子來,將鴿子放在一端,割下的肉放在另一端……然而任憑屍毗王不斷割下身上的肉,直到身上的肉都快要割盡,仍然無法等同在秤子另一端鴿子的重量。
屍毗王似乎忽然領悟了什麼,是生命的重量嗎?自己的,鴿子的生命重量。於是,他決心把全身都施捨給鷹。
屍毗王使儘力氣,踉蹌地站起身來,想要以全身爬上秤盤,換取鴿子。頓時,因氣力不支,跌落在地而失去了知覺;蘇醒後,屍毗王自責着說:“為了救度一切眾生,我一定要勇敢地站起來,一切眾生墮在憂苦大海中,我發心立誓救度一切,為什麼還如此地懈怠迷糊!我現在所受的苦,遠比眾生在地獄中所受的苦少太多了;如今我有智慧、禪定、持戒、精進等善法的功德福報,如果還執着短暫無常色身所受的苦為實有,又如何能救度地獄之中心性迷悶、受大苦煎熬的眾生呢?”
屍毗王不顧身肉割盡,血流淌地的痛苦,不斷地發著大願。一心想要站起,一次又一次的倒地,依然使力挺身!最終屍毗王一鼓作氣地登上了秤盤,兩端霎時平衡。
此舉震動大地,感動天神,大海揚起波濤,枯樹也綻放出美麗的花朵,諸神為之降下花雨。
飛天 仕女(圖片:〔清〕任熊畫作)大鷹恢復了帝釋天王的原貌,和他的大臣毗首羯摩滿懷喜悅地站在屍毗王面前說:“剛才我們化作鷹和鴿子特來試探大王,見到你所修苦行,果然是無上功德,以這樣的功德可作天主,不知你所求是什麼?”屍毗王說道:“我不圖人間的榮華富貴,一心只求佛道。”
帝釋天又問道:“你為鷹和鴿子受到了極大的痛苦,現在是否後悔?”。屍毗王發誓說道:“我永不後悔,我的追求是真誠的,如果能如願以償的話,就讓我的肌肉復原吧!”。話音剛落,屍毗王的身體就完好如初,沒有一絲疼痛。
這個屍毗王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,他割肉貿鴿的故事被記述在《金光明經》中永世流傳。而這個故事之所以傳頌幾千年也不厭倦,在於每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讀到時,都會有不同的領悟。
責任編輯:唐洁
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,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。